古有“楚王好細腰,宮中多餓死”,今有“瘦即正義”之審美,畸形觀念之氾濫,催生出大批飲食失調人羣。《柳葉刀·精神病學》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,2019年,全球範圍內飲食失調患者總人數已達5550萬左右。
不吃、貪吃、猛吃都可能是飲食失調
无敌!李月汝25+15:5场均得分王+两双 无缘战朝鲜神塔太遗憾
飲食失調,學名“進食障礙”,是以不正常飲食習慣或異常進食行爲爲主的精神心理障礙。數據顯示,美國約3000萬人被飲食失調困擾,每62分鐘至少有一人直接死於該症。我國目前尚未有針對飲食失調的大型調查,但2013年一項針對武漢女大學生的調查發現,中國飲食失調的發生率與西方國家相當,卻未引起足夠重視。
《柳葉刀·精神病學》所刊研究顯示,相比男性,女性患者的佔比明顯更高。正因如此,飲食失調的臨牀科研多以女性爲主,對男性患病情況缺乏瞭解。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曾發表數據估計,約有10%的飲食失調患者爲男性,且大部分缺乏診療,患病率呈上升趨勢。
節食、暴食等現在生活中很常見,媒體也常報道有明星爲控制體重連續3天只喝水不吃飯,還有人幾十年沒碰過米。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季建林說,若普通人只是偶爾節食,還算不上疾病。臨牀診斷通常有3個維度:一是頻度,異常飲食行爲是否持續3個月以上,或每週至少一次;二是進食習慣表現,比如,是否過度限制飲食等;三是影響,是否對生活、工作、學業等造成不良影響。如果3項全部爲“是”,且排除垂體腫瘤等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,即可認定爲飲食失調。
神經性厭食症:主動拒食。神經性厭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之一,達到5%~15%。這類患者體重指數(BMI=體重/身高的平方)低於17.5,且存在主動拒食、過度節食、服用食慾抑制藥物的情況,伴隨陣發性暴食、催吐。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醫學心理中心主任醫師吳大興表示,因過度節食導致的營養不良,早期可造成脫髮、貧血及內分泌失調,久之則會傷及心臟、大腦,並造成腎臟、甲狀腺等多器官衰竭,有生命危險。上世紀70年代,曾因一曲《昨日重現》風靡全球的美國歌手凱倫·卡彭特,爲了改變本就不胖的身材,不計一切節食,發展爲厭食症,暴瘦35公斤,各種疾病隨之而來,最終於1983年因心臟衰竭去世。
神經性貪食症:忍不住吃。貪食症患者的體重通常處於正常範圍或輕度肥胖,但有無法抗拒的進食慾望,進食時間長。他們同時又有“肥胖恐懼”,常在進食後做出不恰當的補償行爲,比如催吐、過度運動、禁食、使用瀉藥等,可與厭食症交替出現。由於頻繁催吐,患者常有腮腺腫大、齲齒、慢性咽喉炎等問題,或出現嚴重脫水。2007年以香港小姐亞軍身份出道的王君馨因事業發展不順,壓力倍增。當她發現瘋狂吃東西會讓自己舒服一點時,便開始靠暴飲暴食發泄情緒。因爲暴食後的罪惡感,她試過把餅乾扔進垃圾桶,但最後仍控制不住一面哭一面去垃圾桶把餅乾撿回來……患上抑鬱症後,她花了3年時間才慢慢走出來。
暴食症:進食像風捲殘雲。暴食症患者也無法控制食慾,食量是普通同齡人的3~5倍,但進食時間短。他們不過分關注體型,很少做出補償行爲。長期超量攝食引發的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;短時間內大量飲食還會增加胃腸、心臟負擔,甚至誘發猝死。2001年的香港電影《瘦身男女》中,女主角就是失戀後得了暴食症,致體重猛增到260斤。
畸形審美觀帶來身材焦慮
飲食失調的原因十分複雜,目前認爲多由心理原因而起,在造成身體損傷的同時,還會引發更多心理問題,比如自尊心低,嚴重的抑鬱、焦慮情緒,產生自殺傾向等,可謂惡性循環。具體而言,飲食失調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。
遺傳因素及性格。如果有飲食失調家族史,其患病可能性會高於正常人羣;如果個人性格過於追求完美或過度追求自我控制,易在青春期出現節食或暴食等問題。
媒體引導造成的身材焦慮。近年來,營銷廣告、娛樂節目等竭力打造“瘦即美”的觀念,甚至在某些明星的示範和媒體推動下,大肆宣揚瘦到誇張的病態體型。比如,腰應瘦到能反手摸肚臍,鎖骨要凹陷到能放硬幣,成年女性要能將自己塞進童裝。跟風而上的還有各種平臺推廣的減肥教程和用具。其大多在變相鼓勵節食,也有商家推出“催吐管”,宣揚既滿足口欲又不長肉的錯誤理念。吳大興說,過度節食可能引起厭食,也可能造成“飢不擇食”,暴食後的“深感悔恨”可能導致其陷入“節食-暴食-補償-再節食”的惡性循環。
緩解現實壓力的需要。季建林說,嬰兒哭鬧時,母親通常會哺乳安撫,孩子由此漸漸形成“用吃撫慰內心”的心理。長大後,在成績、升學等巨大壓力下,青少年很可能通過暴飲暴食發泄情緒或逃避壓力。
不断更新/小犬警戒范围扩及5县市 高雄今晚8时宣布是否停班课
內心渴望得到關注。吳大興表示,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未得到足夠關注,內心會缺乏安全感,表現出較大的情緒波動,且自我管理能力差,更易陷入節食或暴食“陷阱”。他們有時還會選擇用節食等極端手段獲取存在感。
從臨牀看,因身材焦慮導致的飲食失調患者越來越多。季建林說,一方面,外賣市場迅猛發展,助長了人們“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”的習慣,肥胖問題愈發嚴重;另一方面,社會畸形審美使人們對體重更爲敏感。2006年一項調查顯示,50.83%的女生認爲自己太重或相對太重,23.1%的正常體重或低於正常體重女生仍認爲自己較重或太重。人的本能是“趨利避害”,比起痛苦運動,節食、催吐顯然更加容易。
擺正觀念,接納自己
2019年,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行動意見,明確了15個專項行動,其中包括“合理膳食”“全民健身”,側面上將“飲食失調”防治提上日程。吳大興說:“以臨牀和我的經驗看,我國飲食失調患者多見於高中生、大學生等,因此,防範飲食失調應從年輕人入手。”
完整版!2022一建法规真题及答案解析已出,对完答案乐得直拍大腿
季建林表示,青少年的可塑性較強,50%的青少年飲食失調者都有良好預後。吳大興強調,家長在青少年的飲食失調治療中至關重要,他們需要監督、督促孩子正常飲食和運動;家庭治療無法進行時,患者還需在家長支持下入院治療。然而,由於對飲食失調認識不足,很多家長固執地認爲“飲食失調不是病”,造成治療中斷。提高公衆對飲食失調的認識極爲重要。
從健康出發,接納自我。厭食症、貪食症患者在自我評價上多有偏差,比如,瘦而不自知,即使瘦到皮包骨頭,仍堅持節食減肥。《飲食與體重失調》雜誌刊登的研究顯示,飲食失調者認爲自己外表有缺陷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2倍。預防飲食失調,關鍵是切斷根源,即從健康角度看個人身材,而不是被社會裹挾選擇極端行爲。已診斷患病者,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,通過認知行爲療法,逐步改變想法,修正行爲,最終接納自我。比如,瞭解飲食失調對身心的傷害;依自己選擇的食物類型,每天制訂正常飲食計劃等。
規律作息,先睡好覺。《美國臨牀營養學》雜誌刊發的研究顯示,睡眠不足可導致體重增加。季建林也表示,熬夜、不規律作息常導致代謝紊亂,進而對飲食、體重造成影響。因此,在不過度追求瘦的基礎上,應儘可能避免肥胖,睡好覺就是好方法之一。
控制獨處時間,多社交。飲食失調是“吃下去的孤獨”。非飲食失調患者有時也會通過“吃”排解寂寞,有飲食障礙的人,更可能在孤獨感增加時暴食,建議有此傾向的人多出門、和朋友交流,減少一個人待着的時間。(記者 王冰潔)